说到宋朝茶事,有一个人不得不说,那就是宋徽宗——赵佶。据说宋徽宗降生之前,其父神宗曾到秘书省观看收藏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,“见其人物俨雅,再三叹讶”,随后就生下了宋徽宗,“生时梦李主来谒,所以文采风流,过李主百倍。”
姑且不论这传说真假,但赵佶身上确有李煜的影子。诚如明人所记载,“李后主亡国,最为可怜,宋徽宗其后身也。”二者在政治上的表现,说句“昏庸”毫不为过,但是在文化艺术上,二者都是艺术大家。
这位被后世评为:“宋徽宗诸事皆能,独不能为君耳”的宋朝第八位皇帝,自幼爱好笔墨、丹青、骑马、射箭、蹴鞠,在书法和绘画方面有着非凡的天赋。身在帝王家养尊处优,又是庶出,没有做皇帝的机会,自然活得恣意。
公元1100年正月,年仅25岁的哲宗病死,且没有留下子嗣,因此皇帝的人选只能从哲宗的兄弟中选择。宰相章惇主张依嫡庶之礼,当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,否则当立年长的申王赵佖。但向太后以自己无子,神宗诸子皆为庶子,不应再有区别;简王排行十三,不可排在诸兄之前,并以申王患有目疾为由,主张立哲宗次弟端王赵佶。
章惇当即反对,认为端王赵佶“轻佻不可以君天下”。在双方僵持不下之际,知枢密院曾步、尚书左丞蔡卞、中书门下侍郎徐将相继表示支持端王,自此端王赵佶即位。
要问宋徽宗赵佶最不辜负的人是谁,估计只有他一人。即位后的赵佶仍是那个“工书画,通百艺”的“文艺青年”,这“百艺”包括茶艺。赵佶嗜茶,精于茶事,擅长茶艺,曾多次为臣下点茶。
蔡京在《太清楼侍宴记》记有“遂御西阁,亲手调茶,分赐左右。”为了更好地观赏茶汤上的白沫,赵佶重推颜色青黑、釉面上有银白色细长兔毛状纹的“兔毫盏”。为此,他在汴京置官窑,还将钧窑也定为官窑,所制茶具专供宫廷使用。
光茶具跟上还不够,据熊蕃《宣和北苑贡茶录》记载,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,还下诏北苑官焙制造,上供了大量名称优雅的贡茶,如玉清庆云、瑞云翔龙、浴雪呈祥等。这沿袭于唐制的贡焙制将私有茶苑变成官茶园,茶农不能种茶谋生,加上定额纳贡制,犹如苛捐杂税,加重了茶农负担,使他们生活日益贫困,“自南唐岁率六县民采造,大力民间所苦。”
赵佶对中国茶事的最大贡献是撰写了中国经典茶书之一——《大观茶论》。这本书首绪言,次分地产、天时、采择、蒸压、制造、鉴辩、白茶、罗碾、盏、筅、瓶、杓、水、点、味、香、色、藏焙、品名、外焙,共二十目。
全书不足三千字,但言简意赅,论述全面,见解精辟。其中最关键和精彩的是对点茶法的描写,详细记录了宋代流行的点茶茶艺,为我们了解宋代点茶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。“唐煮宋点”,欲知宋朝如何点茶,端看赵佶的妙笔生花便可。
关于茶的专论,就内容而言,《大观茶论》即使放到现在,也是不错的茶叶知识入门之作。通过《大观茶论》,人们可以迅速了解和掌握茶叶相关知识。
《华夷花木考》中记有一则宋徽宗被押送金国时的奇遇故事:徽宗和钦宗在北上路途中经过一座寺庙,两人进庙一看,只有两尊巨大的金刚石像和石盂、香炉而已,别无供器。忽有一位胡僧从内出来,揖拜,问:“你们从哪来?”两人说:“打南边过来。”胡僧便叫童子点茶给客人。那茶非常香美,两人喝了还想喝,再欲索饮时,胡僧与童子已往堂后而去了。
过了好一阵子,仍不见胡僧他们出来,两人便入内相寻。但里面寂然空舍,只有竹林间一小室,里边有一尊胡僧石像,一旁侍立着二童子的石像。两人仔细辨认,俨然就是刚才献茶的人。
北宋亡于金人,却以胡僧为二帝献茶,这则故事或许就是对宋徽宗在茶事上铺张奢靡、过于沉湎的一种讥讽。
来源:正山堂茶业
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